读书,让教师更专业
我们通常认为,天津家教网教英语就只需要读英语相关的书;教数学就没必要读语文方面的书。而鲁迅先生这句话恰恰说明,如果不先博览群书、全面拓展知识,就很难在某一领域有较深的造诣。
脱离了“广”而谈“深”,是狭隘;脱离了“博”而谈“专”,是谎言。
我们学校有一位英语老师,因为特殊情况,被临时安排去教历史。因为不学历史很多年,刚开始每上一节课,她都要反复看教材教参,就怕课堂上突然忘记自己下一天津家教网句该说什么。
但有一次,一个对历史很感兴趣的学生问她,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些,安息、大秦是现代的哪些国家?
这些内容她没有精确了解过,顿时感觉有些窘迫,只能对学生说下去确认一下再告诉他。
这件事让她意识到,光靠教材远远不足以讲透历史。如果自己都模棱两可,怎么可能同样,在教育事业中,一个教师是否有高尚的师德品行,是否将学生利益放在第一位,是否能够超越私欲、站在培养社会建设者的高度来教导孩子,都不是从自我评价中说出来,而是从日常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
而日常的一言一行,就透露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思考的问题和想成为的人。
让学生清楚地掌握呢?
之后,她课前总要查阅要大量历史资料,还迷上了看历史人物传记之类的书。
她尝试用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去丰富课堂,慢慢地,把历史讲得妙趣横生,不仅调动了同学的热情,连自己有时都因为太投入了舍不得下课。
这样,她在整体水平较差的班级,教出了年级的历史学科优生。
后来,她当了班主任,教回了英语。因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了系统深入的了解,她的英语课有了更浓厚的文化底蕴,选的阅读材料也独特有趣。
在管理班级的时候,会天津家教网受到古往今来文化教育的影响,历史事件、人物的范例张口就能来,不再如从前那样泛泛而谈。
用她自己的话说,教历史的这段经历,激活了她一直以来被惰性麻痹的神经。
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让她深感自己知道得太少,迫不及待想要去了解更多,连以前觉得枯燥的文学、烧脑的经济学,都有了强烈的求知欲。
由此可见,广泛的阅读不仅不会妨碍我们的“专业”,反而是教师专业化成长不可或缺的。
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鲁迅
读书,让教师更受尊重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中南海接受欧美媒体访问时,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问他:你晚上经常读些什么?掩卷后又是什么让你难以入睡?
一个师德高尚、注重自我修养、尊重学生的老师,会让人不由自主感到尊敬和信任。
面对学生和家长,往往不需要过多的语言,就能将事情妥善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