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支付方式
当前站[天津站]  【切换城市
首页 请家教 做家教 辅导班 学员库 教员库 明星教员 艺术专才 文章中心 资料下载 资费标准 教员中心
13612036033(李老师)
当前位置:文章内容

杨东平:“中国式教学”靠什么战胜了英国

点击(281)  发布时间:2022-07-15 09:09:53

       BBC的3集教育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坚强吗?中国式教学》,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英国都引起强烈反响,其余波激荡至今。对一个电视节目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BBC节目的背景,是近年来中国教育取得的全球性声誉。2009年,上海学生首次参加OECD组织的PISA测试即夺冠,2012年蝉联冠军。此前世界教育第一的桂冠一直属于芬兰。2009年中国首次加PISA时,因为心中无底,共有10省市参与“培测”。成绩最差的贵州省,其数学成绩与美国相当。PISA的结果令富有危机意识的西方国家震惊,甚至视同如1957年苏联首放卫星的冲击。“应当向上海教育学习什么”在美国成为热门话题,英国教育部部长则亲赴上海,引进中国教师,学习中国数学教学的经验。
       电视节目作为一场“真人秀”,追求的并非学术性;但它确实也是一场真实的教育实验。两种教育文化在电视秀场的规定情境中,发生了充分的化学反应。在西方文化的映照下,“中国式教学”不可思议地现形溶化了,中国教育那些强硬而不容置疑的“理”,竟然变得清晰可解。譬如,中国巨大的人口数量、普遍的大班额和大规模学校,使得老师戴麦克风上课、学生以记笔记为主的灌输式教学获得了某种合理性。面对如此规模的班级教学,必须实行严格的纪律控制;而且,要为这种强制性提供合理性价值,即班级的集体主义。这种强制、管控还需要上升到意识形态的层面,即对父母、家庭的义务和对国家的责任。这一切,在实行学生本位、小班教学的英国是完全水土不服的,学生的不适、郁闷,发展成为超越常态的对抗和挑衅,形成所谓的“文化冲突”便不难理解了。BBC预设的立场似乎是在与英国教育部唱反调,彰显中国式教学的可怕意味。在第二集时,英国校长已经明确表态,他相信而且希望中国式教学将会失败。然而,一个月后的测试结果,却是中国实验班完胜,师生抱头痛哭,难舍难分,桀骜不驯的英国学生被中国式教学所征服!没有比这一结局更明白地宣示了电视“真人秀”的娱乐价值。
在英国教学的中国老师
        对中英教育的探讨比较充满了不可避免的误解误读。英国观众最在意的是电视节目特意展示的混乱不堪的课堂秩序,有损害英国教育的形象。在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中,对学生行为准则和教学秩序的定义是完全不同的。在英美的学校,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自由提问、说话、“做小动作”,可以提问老师,而在课堂之外的行为举止则规定甚多甚严。中国则正好相反,学生在教室里“乱说乱动”是“大逆不道”的;而在校园和公共场合的行为规范则抽象模糊,对学生权利的保护、个性的尊重则是明显缺失的。让中国教师非常惊讶的是,英国老师(包括校长)居然能够叫出每个学生的姓名! 面对自由散漫、缺乏责任感的英国学生,中国教师将他们“不努力学习”、“不珍惜学习机会”归因于英国的福利制度,这一解释显然极富中国特色。一个有效的反问是,在家庭条件更为优越的英国私立学校,为什么学生呈现出更加积极进取的态度?英国老年观众还有这样的评价:这种长时间、严格管控的教育,正是他们所曾经历的上个世纪60年代的教育啊!
        教育不是竞技体育,也不是杂技训练。21世纪的学校不应成为富士康那样的教育工厂,不应以知识灌输为目标,不是为了生产统一规格的标准化产品,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才是这个时代真正重要的资源。这些理念在中国已经成为朝野共识,中央政府已经明确宣示建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构建一种能够帮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对以分数论成败的高考制度的改革,以及对应试教育弊端的改革正在进行之中。理想和目标已经清晰,如何现实地改变教育,才是对中国教育的真正挑战。

[关闭]
13612036033(李老师)
24小时提交家教需求>>
13612036033(李老师)
工作时间:8:30-22:00
节假无休,服务全市
法律安全 | 使用条款 | 链接说明关于我们 | 加盟我们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