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大的开放为中国青年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点击(249) 发布时间:2022-08-20 09:31:48
就业为民生之本。中国传统的教育与科举考试配合,考取功名成为重要的目标,它解决了同龄人中能考取的很少人的身份转换问题,事实上也为他们提供了工作岗位。但是,科举制度对于大多数人的就业是无视的,它所宣扬的是官本位价值取向,“读书做官”,“轻百工之人”,使得在传统上,中国教育与就业之间存在很微弱的相关,并且在观念、教育内容、机制上成为众多人就业的障碍。
就业市场开放不足是青年劳动力供需失衡的主要原因中国就业的问题依然比较严峻,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 年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1%,突破了政府确定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的底线,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其中,16-24岁、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8.2%、5.3%,青年失业率达到有相关调查以来的新高。
与此同时,中国又存在程度日益严重的用工荒。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制造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各类制造企业星罗棋布,但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已经不复存在。制造业不再是简单的来料加工,劳动者的工作也不再以量取胜,日益细分、升级的需求结构与相对滞后的就业供给结构之间的对垒,是制造业用工短缺的主要原因。未来知识型、技能型的劳动力将成为主流,相对于普通工人,当前制造业发展的困境在于“技工荒”。
中国教育受评价牵引,过于注重考分和升学,不注重从小培养劳动与职业技能,青年人就业受传统观念和现实机制影响,带有明显分层特征。大学毕业生热衷于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编编制,因此存在纵向层级和横向类别与区域的重重阻隔,未能形成流通性高的开放的就业市场。2022年中国有1076万大学本科毕业生需要就业,硕博毕业生扎堆体制内居委会、县乡岗位。一些城市、区县用高出本地平均工资不少的“福利套餐”——各种房补、人才津贴等等吸引高学历就业者;同时,相关机构测算中国高技能岗位缺少3000余万技能人才,两者之间的剪刀差在于培养与需求之间长时间脱节,没有真正建立法治规范的市场劳动力,也未能有效借助调节就业供求。
以清华大学为例,《清华大学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末公布)显示,在清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明显倾向事业单位等“铁饭碗”,2021年,清华大学博士、硕士、本科毕业生中前往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分别为55%、11.5%、13.3%。而在政府十余年来积极倡导的创业方面,2021届毕业生创业人数为27人,仅占毕业生总数的0.4%。
2022年,中国国家公务员考报名过审人数首次达到212.3万,超过当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的1/5,比前一年增加了1/3,平均竞争比达68:1。这种“考公热”不是一年两年的事儿,显示这些求职的需求层次主要在物质和安全的层面,仅希望找一个稳定的岗位。
解决了中国90%以上的人就业问题的民营企业,但是由于众多就业者嫌岗位并不“光鲜”,劳动强度大且待遇不好、社会认可度低,民营企业一直存在招工难,即便招到了年轻员工不少也是“临时选择”,这种状况限制了民营企业发展,也就限制了新的就业机会产生。
数字经济的发展使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新型就业模式、就业形态不断涌现,为各级学校毕业生就业与发展提供了更多选择。2021届高校毕业生中选择灵活就业的有约三成属于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新就业形态。但在这方面市场前景不明朗、应届毕业生各方面能力尚不成熟,市场的规范性不足,政策保障不健全,影响创业者心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