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书》:历史第一禁书,当之无愧的帝王学
点击(289) 发布时间:2022-08-24 10:36:49
商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少好刑名之学”,逐渐形成了“以法治国”的认知。商鞅曾经在魏国国相公叔痤那里担任中庶子一职,很得公孙痤赏识。根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公孙痤病重时,曾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说他“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并劝谏说“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但是魏惠王认为公孙痤病入膏肓、语无伦次,并没有理会他的意见,所以商鞅既没有得到重用,也没有被杀,被“闲置”了起来。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发布了求贤令,想要一展抱负的商鞅便带着李悝的《法经》来到了秦国,随即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想要在国内实行变法,在召开朝会商议的过程中,主张变法的商鞅便与旧贵族之间有一番争论,他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商鞅的思想为实行变法作好了理论准备。同一年,商鞅在秦孝公的命令下颁布《垦草令》,揭开了全面变法的序幕。
《垦草令》在秦国全面成功实施之后,公元前356年,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开始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二十等爵制、严惩私斗、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改法为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等改革方略。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采纳商鞅深化改革,摆脱旧贵族势力影响的建议,迁都咸阳,并命商鞅在国内实行第二次变法。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废井田、制辕田、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推行县制、初为赋、统一度量衡、烧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禁游宦之民、执行分户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等。
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政治上,改革了秦国的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乃至于民风民俗,同时也制定了严苛的法律;在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的做法,促进了国家粮食的储备及国力的恢复;在军事上,商鞅制定的严苛刑罚以及奖励耕战的做法,让秦国的军队风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通过变法,商鞅将一度被“以夷狄视之”的秦国带入了富裕强大国家的行列。
然而,商鞅的变法大大触动了秦国权贵的利益,导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王继位,公子虔等贵族诬陷商鞅“欲反”,商鞅一路逃亡,还曾经发兵抵抗,但最终寡不敌众,在郑国黾池战败身亡。其尸体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尽管商鞅死去了,但他所施行的新法却并未被废除,商鞅曾经提到过的“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敌;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成为了秦国政治的指导原则。
千百年来,人们对于商鞅的评价褒贬不一。赞同的如秦朝李斯,他认为“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反对他的如西汉贾谊,他则认为“商君违礼义,弃伦理,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史记》作者司马迁也对他有两面的评价,正面的说他“鞅去卫适秦,能明其术,强霸孝公,后世遵其法”,负面的则说他“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而唐代的杜甫,也在其诗中说“秦时任商鞅,法令如牛毛”,以此抱怨其执法过于严苛;北宋王安石也感叹“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商鞅这千古的功与过,是与非,自有后人来评说了。
商鞅变法的主要思想记载于《商君书》中,《商君书》又称为《商君》或《商子》,是法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但因其中的《更法》《错法》《徕民》等多篇内容,涉及到了商鞅死后之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云“殆法家流,掇鞅余论,以成是编”,可见这本书应该是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商君书》现存二十六篇,其中有两篇有目而无书,全书着重论述了商鞅一派的变法理论和具体措施,提出信赏必罚的法治要求,主张从法律上保护土地私有权,而把统治权力集中于君主一人,以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此外,书中对于法的起源、本质、作用等也进行了论述。
《商君书》首先解决了变法的理论支撑问题,“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不法古,不修今”,正是商鞅所倡导变法的名言。而在具体的变法措施上,《商君书》有一些概念贯穿始终,下面选择几点来进行介绍。
第一,“壹”。“壹”就是专一、统一的意思,在《商君书》中,这个观点出现的频率相当高。《赏刑》中提到了“壹赏,壹刑,壹教”,“圣人治国也,审壹而已矣”;《垦令》中出现了“上壹而民平”“意必壹”“民壹意”;《去强》中则讲到“国作壹一岁者,十岁强;作壹十岁者,百岁强;作壹百岁者,千岁强”;在《壹言》中更是提到了“圣王之治也,慎法、察务,归心于壹而已矣”,都是说了“壹”在国家治理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第二,“农战”。“农战”就是农业与军事,书中重农重战的论述尤多。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命脉,所以《垦令》中列出了20项措施,都是要抑制百业,促进务农的措施。《徕民》中则出台优惠政策,招徕邻国民众来务农。而与之相对的,就是军事,《兵守》将军队分成壮男、壮女、老弱三队,这意味着秦国全民皆兵,百姓平时务农,战时则应征上阵,形成了农战结合的战略。
第三,“法”。“法”就是法令、法律。在法家学派中,商鞅对法尤为重视。书中强调以法治国,排斥儒家的礼义教化,且重刑轻赏,主张“以刑去刑”“以法去法”。不仅如此,推行法令还要遍及全国百姓,要有法官法吏作为老师来教授全国百姓,要做到全民皆知法、懂法、守法。
《商君书》的内容,既有宏观的理论介绍,也有细致的法令、军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其中有一些内容至今依然有借鉴意义。比如,“不宿治”的原则,便是提升政府的办事效率;指出不能让利益一致的人互相监督,以免彼此掩藏罪恶;要求全民学法懂法,法令公开透明等等。不过,也有一些内容时至今日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比如愚民政策、重农轻商、摒弃儒家礼义教化等等,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这些内容可能只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发挥作用,但随着历史的进步,其并不能支撑社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因为并非出自一位作者,所以《商君书》是一本体例繁杂的书,其中《更法》为论辩体,《农战》《画策》《内外》是政论体,《垦令》《战法》《境内》则是纯粹的法规条文。而全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简单、直接且冷峻,内容相当务实,这体现了法家的务实特点。不过,也有一些篇章,比如《徕民》便有“其人有东郭敞”的设喻,《禁使》也有以驺虞和马的设喻等内容,这些内容也颇具文学色彩,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商君书》历来难读,不仅因为其文笔古奥,使得阅读有一定的困难,更因为其在流传过程中有脱文错简的情况,而且这种情况十分严重,所以很多地方要想解释清楚并不容易。再加上,商鞅的学说与儒家的思想背道而驰,汉武帝之后,社会“独尊儒术”,这使得法家渐渐变得沉寂,再加上近世学术界对其重视不足,比如吕思勉便在《先秦学术概论》中讲“《商君书》精义较少,欲考法家之学,当重《管》《韩》而已”,这使得学者并不重视对本书的研究与整理。
《商君书》版本不一,本书综合多个版本及前人校勘成果成书。虽然文字不多,但其中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诸多重大问题,欲要细细研究,还需认真品读原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