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四化”的尴尬与沼泽,给乡村孩子以乡土的滋养
点击(185) 发布时间:2022-10-12 12:40:01
乡村是我们的心灵故乡,精神家园,根之所在,乡村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活化石,中华文明与文化基因的宝库与携带者。可以说,乡村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永远都是那样的魂牵梦萦,挥之不去。然而,乡村所泛滥的“四化”,却令人堪忧。
乡村学校“空心化”。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到城镇学校就读,导致城镇学校的拥挤。又特别是一些地方不重视乡村教育,对城镇教育,聚集所有资源,肥上添膘,锦上添花,做大做强,而对乡村学校则断奶断供,大肆撤并,缺乏必须的政策兜底,使其自生自灭,让乡民乡亲,看不到乡村学校的希望,在失望中不得不在城镇买房租房,把孩子送到城镇学校,为此使不少乡村学校学生迅速递减,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空校”的现象。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空心化”,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还给城镇,特别是城市学校带来了更大的矛盾和压力,大班额甚至超大半问题突出。同时导致乡村学生上学不便,无形中增加安全隐患和农民负担。更重要的是乡村学校的“空心化”,带来乡村的“空壳”,使乡村出现荒凉与凋敝。“乡村凋敝处,万物不复存”。乡村荒凉凋敝,乡村又如何真正振兴?
乡村教育“城市化”。乡村蓝天白云,流水潺潺,清新的空气,起伏的山峦,辽阔的田野,美丽的大自然,纯朴的乡风民风,真挚的亲情友情,还有丰厚的乡土文化,丰富的民间艺术,这是城市教育所不具备的教育资源。这些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完全可以进校园,进课程,进课堂,对学生进行在地化,乡土化教育,让他们能够留下乡音,记住乡愁,澎湃乡绪,扎下乡根。
然而,不少地方的乡村教育却抛弃手中的“金饭碗”,一味追随城市的脚步,完全复制城市的教育,把乡村教育做成了城市教育的一种盗版,成为了城市教育的附庸。“城市化“的乡村教育将自己独有的东西抛下,失去了自己的个性,湮没了乡村教育独特的属性,使乡村孩子在过度的竞争和“拼杀”中,既成不了分数的赢家,又厌学弃学逃学。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助推了乡村教育的破败与凋敝。
在复制“城市化”的教育中,所成长起来的孩子,都不可避免地对土地、对山水、对家乡产生陌生感和疏离感,甚至厌弃乡村,看不起乡村,纷纷逃离乡村,而相当一部分的孩子,又不能充分地融入城市。如此一来,那一个个本来拥有无限可能的乡村孩子,如何安身立命?那养育乡村孩子生命与成长的广袤无垠的乡村,又有多少孩子愿意去为之反哺与奉献?
乡村师资“薄弱化”。由于城乡的差异,年轻教师不愿意到乡村,乡村教师下不去,已经在乡村任教的优秀教师,思调思走,不想留,也留不住,“孔雀翩翩往外飞”。还加之“割韭菜”式的考调和对乡村教师缺乏充分而必要的激励机制,加速了乡村教师年龄的老化。
一走进乡村学校,看到的差不多是满脸沧桑,两鬓染霜的老教师,年龄结构的不合理,导致教师学科不配套,专业教师配备严重不足。有的乡村学校普遍缺乏音乐、美术、体育老师,艺体科教学要么上不了,要么“拉郎配”,严重影响“双减”下的课后托管服务和素质教育的推进。
与此同时,乡村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相对落后,教育能力、课程意识、教研水平较为欠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不到位,教育教学停留于粉笔、黑板、手写教案以及满堂灌,这对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无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校园文化“荒漠化”。文化是教育的底色,做教育就是做文化。教育离不开文化,校园更不能没有文化。然而乡村校园受师资、条件、认知的影响,除了生硬的建筑,冰冷的分数,很难构建出温馨的校园文化,也更难感受到文化的气息与芬芳,一些乡村校园完全处于一种文化“荒漠化”的状态。校园文化的荒漠,不能清晰地回答要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等基本教育问题。同时不能让师生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也不能表达共同的教育信仰,更不能达成共同的文化归属和文化自觉。
我以为在乡村学校物质与师资条件不足的情况下,更应该发挥文化的引领、教化、浸润、熏陶的作用,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师生自主成长与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与精神动力。愿我们的乡村,还有乡村的学校、乡村的教育、乡村的师生,能有一天,最终可以走出这“四化”的尴尬与沼泽!
——天津家教网
[关闭]